近期,正是陕西小麦春管和春玉米、大豆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面对分散生产的小农户,针对去年秋播强秋淋导致小麦播种质量不高、三类弱苗近四成等问题,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服公司发挥组织、技术、设备优势,喷灌机械、拉杆喷雾器、无人植保机等先进机械设备一起上,全力以赴投入春管一线,生产托管服务在促弱苗转壮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最早的省,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下,陕西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补贴、服务主体培育壮大取得了新成效,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密切配合、紧密合作,陕西农业生产托管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党政领导重视、基层干部推崇,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托管理念创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到“藏粮于服”,提高种粮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服公司等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地”和不同专家教授手里的“技”紧密融合,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融为一体,用“藏粮于服”增加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生产优质粮食,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带动小农户步入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同时,生产托管服务还解决了种地“兼业化”“老龄化”的问题,规避了土地流转高地租导致的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及经营不善跑路等弊端,为解决撂荒地、低效果园整治复耕、旱地扩种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二、利益机制更新。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或农服企业共同为小农户服务,形成“三位一体”的利益共同体。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小农户土地集中连片,与农民合作社或农服企业签订托管合同,实行保底分红,夏季给农户预分一半保底收入,年末再分配另一半保底收入和除去托管成本的盈余以及储藏加工销售等产后环节收益按比例二次分红返还。
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实现了“一份地三份利”。一份土地保底收入,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打工做生意还有一份收入,加上托管溢出收益给农户二次分红返还。托管服务既不流转土地又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民“省力省心省钱还赚钱”“种地打工两不误”“增产增收不丢地”。
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了居间服务收入和面积增加的土地保底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农户土地集中连片、巡田管理等居间服务,农民合作社或农服企业在托管合同中约定给村经济组织土地保底10%左右的服务费;集中连片托管,机器开到地头直接作业,不需要生产小路沟渠田坎等增加了集体所有的土地面积,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撂荒的绺绺田都种上了,播种面积比农户家庭承包土地面积增加10-20%,每亩保底收入500-1000元,村集体每年可以增收10-20万。依托生产托管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改一年一收为一年两收,收入倍增,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找到了新路径。陕西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玉米托管生产成本下降10%,农民收入较全区高8个百分点,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10%的居间服务费,实现小农户、村集体、服务组织和政府多方共赢。
三、服务模式翻新。托管服务将不同的组织形式、托管方式、运作模式合理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服务模式。
第一种,农服企业为引领,构建“3+1+1”服务站整镇推进模式。中化现代农业(陕西)有限公司、渭南福康农服、金丰公社等一批龙头企业发挥优势,带动合作社为农户开展托管服务。中化农业把优秀的合作社作为合伙人,设立MAP乡村星级服务站,以乡镇为单位将3家种植合作社、1家农机合作社、1家粮食集并主体连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服务农户的“3+1+1”星级服务站机制。服务站把中化的良种、肥料、农药、先进技术、数字农业系统和金融保险等成套技术方案,用于为农户全托管服务。陕西大荔县已挂牌30家MAP乡村星级服务站,为11个镇、120个村的15万亩耕地提供现代农业综合服务,联农带农近3500余户,帮助小农户提高综合收益超过15%,农户增收超过2400万元。
第二种,村集体为主导,推进“1+1+N”整村托管模式。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组织农户承包地集中连片整村托管。榆林市榆阳区在推进“一户一田”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区乡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农户参与”的组织形式,形成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全村农户的“1+1+N”整村托管服务机制。目前该区补浪河乡逐村全域推进玉米托管5.5万亩,服务农户4580户,农户亩均托管收入较土地流转高出600元以上。
第四种,托管协会为依托,建立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果园托管模式。陕西渭南市白水县成立果园托管协会,建立县、镇、村三级果园托管服务体系,形成“协会组织、主体服务、农户受益”的果园托管机制。该协会已组织35家企业和合作社,对兜底贫困户提供产供销全托管服务,对缺技术少资金的贫困户实行管、防、收和提供生产资料的半托管,对非贫困户采用收费全托、半托和果品入股、售后付款及盈余分红等方式托管。全县果园托管7.1万亩,涉及农户1.4万户,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